昨日,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首钢园开幕。会上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昨日,在工业风满满的首钢园1号高炉前,巨大的LED屏幕不断变换着科幻场景,这让1号高炉更具科幻感。从中关村到首钢园,一边是科技论坛,一边是科幻大会,两个会场交汇融合。去年以来,随着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脑机接口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前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场景如今悄然走进现实生活。在本届科幻大会现场,科幻和现实的边界在今天已经如此接近。百年来,科学一直在追随科幻的步伐。如今,呈现交汇融合的状态,人类想象力的边界是否已经穷尽?
首钢园1号高炉曾经是熔炼金属的大型炉体,如今被打造成“So Real”科幻乐园。高炉内部被打造成异星球的科幻世界,生态秘境、冬眠仓、VR游戏,广播中预报太阳风暴的新闻让人身临其境,游客可以用太空旅客的角色来体验科幻世界。首钢1号高炉是工业时代的遗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抹亮丽风景线,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极佳象征。中国科幻大会选择这里作为开幕地点是极佳的选择。
据介绍,这是全球首个全沉浸式太空探索主题科幻综合体和全球首个将XR技术与工业遗存结合的国际文化科技乐园。以中国科幻故事为线G、云计算、边缘计算、空间计算、数字孪生等创新科技,将百年工业遗迹以“齐天号”太空星舰形象重新亮相,打造“科技+生活”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新场景,成为老工业园区改造示范案例。
早先,中关村论坛和中国科幻大会是两个独立的论坛。2023中国科幻大会首次纳入“中关村论坛”,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同一时间举办。并且,官方统一的说法是中国科幻大会作为中关村论坛重要的平行论坛之一。为何这两个论坛要一起办呢?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曾表示,中国科幻大会纳入“中关村论坛”,成为国家级科技论坛平行论坛,为促进科幻产业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大会平台作用,利用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资源,吸引优质科技要素集聚,科幻大会更加聚焦科幻与科技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中国科幻产业研究中心、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落户,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大师工作室、深空探测实验室已经成功落地。已支持搭建动作捕捉、光学影像、5G+AR等10余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汽车人工智能、未来视觉科技等五个联合实验室,持续推动科幻前沿技术加快应用,初步形成了“内容创作+IP转化+影视创投+影视拍摄+科技应用+沉浸体验”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董齐超表示,全市科幻产业总营收由2020年的187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92.5亿元,年均增速25.1%。截至目前,全市科幻企业和机构已增至632家,较2021年增加了43%。本届科幻大会还专设产业促进活动板块,突出科幻产业前沿、创新、融合促进等特点,举办“科幻前沿技术论坛”,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现代技术赋能科幻产业提供更多落地的创意空间,让更多高技术企业走近科幻产业。
许多人对脑机接口的理解是从电影《黑客帝国》开始的,人类在后脑插入连接器,就可以进入虚拟的“母体世界”。借由连接器,外部信息可输入大脑,大脑的信息也可传输到外部。
脑机接口是各发达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科技竞争的高地,需要跨多个学科集成复杂系统,产业上下游链路长,研发过程涉及电极、芯片、数据、算法、分析软件、生物相容性材料等多个环节。对于脑机接口,放在两年前,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想象在科幻电影中出现。如今,脑机接口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应用前沿竞争阵地。One体育
一只猴子动动脑,用“意念”就能控制机械臂,将食物送到嘴边。2024中关村论坛发布的重大成果之一“北脑二号”,由自研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千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实时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技术,完成全链路系统构建,在全球首次实现猕猴通过“意念”控制,对二维运动目标的脑控拦截,解决了大规模单细胞信号长期稳定记录和实时解码的国际前沿难题,这套系统已经在猴子颅内稳定植入将近一年,电极性能关键指标国际领先。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面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北京市前瞻谋划,委托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制定“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成立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整合北京地区在电极、芯片、算法和临床等跨学科优势团队,聚焦半侵入式采集脑皮层电信号的“北脑一号”和侵入式采集单神经元电信号的“北脑二号”,以抓型号的方式开展工程化开发。
4月23日,浙江大学脑机接口团队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一位76岁的高位截瘫患者实现了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来写汉字。年过七旬的张大伯曾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2020年,通过植入式脑机接口,张大伯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完成了喝水、进食、握手等动作。在当时,这一基于72岁高龄病人动态3D控制脑机接口应用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在该项研究的空白,让我国在该领域步入国际前沿行列。而今,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张大伯“超能力”再次进化。在他的“意念”控制下,外部机械臂手握马克笔,一笔一画地在白板上写出“浙江大学脑机接口”八个字。
电影《机械战警》中,遭遇重伤濒临死亡的警察经科学家改造,将人类头脑和机械身体完美地合二为一,用大脑控制机械骨骼,重新走路、拔枪,拥有了超强战斗力。这在几年前,人们对这样的影片故事肯定是不以为然,一笑而过。如今,One体育在脑机接口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境下,也许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在所有的影评和电影史介绍中,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都是一部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是一部绝对的硬科幻。这部电影拍摄于1968年,但是里面的场景制作和概念设定都非常前卫,比如声纹识别、冬眠、人工智能等,这电影拍摄那个年代基本上代表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直到今天,影片中许多场景已经实现或者无限逼近现实。
影片中One体育,人类计划了一次木星飞行任务。搭上飞船执行任务的除了两名现役宇航员——弗兰克和鲍曼,以及三名冬眠的科学家之外,还有一个人工智能——9000系列电脑哈尔。哈尔是超级人工智能,也是飞船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控制并监测着飞船的一切飞行情况。由于某种原因,AI叛变了。哈尔懂得阅读唇语,并通过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知道了人类的计划。哈尔杀死了宇航员,并断掉了飞船上三名科学家的维生系统,让三人在冬眠中死去。里面AI杀人的情节被后续无数科幻作品借鉴和致敬,这也从另一个视角说明人类对超级人工智能的恐惧从半个世纪前就存在了。
《黑客帝国》中的主角尼奥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清楚自己不是生活在真实世界里,而是存在于AI编织的矩阵中。今年2月16日,Open AI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官方介绍,Sora能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包含丰富细节的逼真场景、角色,且能用多角度镜头,生成一镜到底的60秒长视频。“一位戴着墨镜的女性漫步在东京街头,霓虹灯下长裙摆动,显得自信而随意。街道潮湿且反光,形成了镜面效果。”AI技术已经离科幻世界的场景越来越近。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关于AI的新产品还是层出不穷。不过,关于AI带来的风险以及大模型的安全能力也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在4月26日举办的“数据安全治理与发展”论坛上,专家们热议了数据安全问题。专家们认为,大模型能力的通用性、潜在的主体地位以及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放大了其危害程度。自从生成式AI以势如破竹的速度席卷几乎每一个领域,AI对人类构成挑战。去年,美国非营利组织人工智能安全中心(CAIS)在其官网发布一封联名公开信,称AI堪比“大流行病和核战争”,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绝风险。
公开信只有一句话:“减轻人工智能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与大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的风险级别一样,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优先事项。”
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发布的十大成果之一,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小女孩“通通”(LittleGirl)4月25日公开亮相。4岁的“通通”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关键在于为机器“立心”。“通通”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景。
科幻大片中的炫酷飞行器正在变为现实。在《第五元素》《007》等多部影视作品中,飞行汽车成为构建未来世界的一个代表元素。1904年,在小说《世界主宰者》中描述了一种带有龙翼的空中飞车。这部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著名的儒勒·凡尔纳,他在这部作品中阐述了对未来交通出行的乌托邦想象。
如今,“飞行汽车”之梦正照进现实。3月8日,广州天河区CBD附近,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旅航者X2缓缓升空,飞越广州塔等地标性景观后,平稳落地。2月27日,全球首例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在深圳—珠海间完成跨海跨城模拟载人飞行。这款航空器起飞重量2000公斤,可载5人,核心模组100%国产化,在获取适航证后,将于2026年开启载人飞行。打个“飞的”去上班不再是梦。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200家企业或机构正在研发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品,共有420多种型号。
早在去年的中关村论坛,飞行汽车就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关村泛联院和中国移动联合研发了“高精度毫米波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样机”,在无人机上,它可以实现500米的探测距离,同时可以实现亚米级的探测精度,手机这种0.01平方米的物品,都可以被探测到One体育。在今年4月25日开幕的2024北京国际车展上,小鹏公布了一条重磅消息,小鹏的分体式“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即将在今年四季度开启预售。这也意味着“能飞的汽车”或许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收到神秘的宇宙信号,这样的情节一直为科幻迷们所津津乐道。北青报记者在看到2024中关村论坛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时,头脑中闪过刘慈欣的作品经典一幕。在科幻作品《三体》中,叶文洁在红岸基地发送了信号,三体人中的和平主义者提出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根据中关村论坛发布,其中有两大成果跟宇宙的探索有关。一个是“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另一个是中国天眼FAST首次探测迄今最短轨道周期脉冲星双星系统。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正式发布了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的高能伽马辐射的精确能谱,最高能量超过了十万亿电子伏特,该结果挑战了传统的伽马暴余辉的标准辐射模型,揭示出宇宙背景光在红外波段强度低于预期。同时,该能谱为检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适用范围、探索暗物质候选粒子——轴子等新物理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
拉索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是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组成的一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万平方米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以及由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的复合阵列。拉索于2021年7月建成并开始高质量稳定运行,是国际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具有大视场和全天候的特点,每天可以监视2/3的天区范围,这次发现充分体现了拉索国际领先的灵敏度和独特优势。
对宇宙的探索是现代科学孜孜不倦的领域。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发布了十大成果,其中FAST首次探测迄今最短轨道周期脉冲星双星系统、“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被列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昨日,北青报记者漫步在高炉林立的首钢,科幻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感慨跟科技的日新月异相比,科幻这个代表人类想象力边界的产物已经很久没有突破了。今天的科幻世界总体还停留在《2001:太空漫游》和《黑客帝国》的叙事体系中,期待人类的想象力也能够往前一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