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体育(中国)one体育官方网站

广州One体育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

One体育今年“两会”哪些话题火到不行?矿业界带你看一看!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3-10 22:19:39    浏览量:

  “新质生产力”“双碳”“高质量发展”“新能源”……随着今年两会如火如荼地开展,一系列新词、热词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地矿行业有哪些热议话题?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哪些情况成为今年讨论的焦点?

  矿业界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地矿相关热点提案议案进行了梳理,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吧!

  “近年来,能源资源供需环境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守住能源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底线,我国提出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战略,积极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丁士启表示,在此背景下,加快建立矿产勘查长效机制、建设资源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丁士启指出,由于国内只有技术规范标准,缺少公众报告标准及诚信体系约束,市场上出现了两种倾向性问题:一是项目业主及投资人编造虚假地质成果资料;二是勘查单位找矿效率和效果不佳,出现投资浪费,加之前期找矿的极低成功率让众多投资人面临巨大损失,都极大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的投资热情。

  对此,丁士启建议借鉴国外成熟勘查市场的运行经验,建立矿业勘查资本的循环机制。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平台,可通过新建或在现有资产交易市场中设立独立业务板块的方式,专业进行矿业资源交易等全流程业务活动;其次是建立风险勘查市场诚信约束体系,实施项目勘查终身负责制度,并制定相应追究条例;再次是编制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信息披露标准和办法,并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可靠。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但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卢进在全国两会期间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提案指出:“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对实现企业增储上产、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卢进建议,应加大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力度,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支持机制。

  一是出台系列鼓励勘查投入的保障性举措。矿产资源勘查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平均投资周期为17年,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且成功率较低。应加快研究出台鼓励勘查投入的出让收益优惠、税收减免等鼓励性政策,为风勘项目办理探矿、采矿手续设立绿色通道,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意愿。研究出台战略性矿种勘查投入折抵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具体管理办法,激发战略性矿种地质勘查项目工作投入积极性。研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符合相关要求的探矿权办理抵押贷款、建立地质勘查专项贴息贷款等。

  二是推动建立专门风险勘查基金。我国应强化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夯实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基础,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基础地质勘查信息共享、共用,全面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刘中民表示,目前,我国在铁矿石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供给受制于人、缺乏定价影响力,因此亟需从供需、定价方式等方面破局,多措并举系统性提升我国铁矿石保障能力及定价影响力。

  据了解,我国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在80%左右。其采购成本占钢材成本的30%-50%,与钢铁行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铁矿石资源的可靠供给和价格稳定对国家经济安全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铁矿石资源集中于国外矿山,供给偏紧推升我国采购成本,挤压国内钢厂利润。另外,铁矿石国际贸易主要以海外市场的普氏指数定价,我国作为铁矿石主要消费国,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大对国产矿扶持,积极开发权益矿,支持废钢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储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港口库存“稳定器”的作用,平抑价格波动、服务保供稳价;三是建立国家级铁矿石交易中心,编制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并推广应用,提升国际贸易定价主导权;四是培育国家一流厂商,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的资源投资能力;五是引导大型贸易商、钢厂等采用境内铁矿石期货价格开展基差贸易,期现联动维护国家利益。

  “炼焦煤是钢铁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粮食’,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快建设炼焦煤现代化产业体系,把钢铁‘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赵建泽表示。为此,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炼焦煤资源保护,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战略储备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炼焦煤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变革。

  三是要参与炼焦煤资源全球治理,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强化品牌建设和评价标准制定,全力推动“中国焦煤”品牌建设,要推进商业模式变革,充分发挥我国炼焦煤资源比较优势。

  近年来,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谷树忠委员认为,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一方面要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原煤产量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强化精细挖潜,提升储备能力;要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构建油气进口格局,分散进口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研发和应用新型清洁能源技术,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One体育

  他建议,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快技术更新,积极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加快设备更新,大力推广节能装备和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管理创新,实行能源合同管理,完善重点产业、重点产品能耗、水耗、物耗标准;健全有利于节约用能的价格机制,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使价格体系与资源节约目标相匹配,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国和消费市场,在产业链上游镍、钴、锂等能源金属领域,依然存在着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这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从‘实现领先’到‘保持领先’的跃升。”陈雪华表示。

  过去几年里,我国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拥有了全球领先的产能规模、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但是,由于过热的投资和同质化的重复建设,迅猛扩张的锂电材料行业在2023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陈雪华建议,政府层面需要加强政策指引。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发布产业信息,建立资源、产能与需求相匹配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合理投资、理性发展,防止产能严重过剩,保障行业健康发展,降低和减少市场失灵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的损害。

  陈雪华同时建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锂电材料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尤其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在项目审批、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锂电材料国际产能合作中实现“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的转变。

  今年,姜耀东带来了关于促进大型煤炭矿区产能接续的提案,建议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和资源评价工作力度,积极进行煤炭资源的详细勘查和精密评价,以增加后备资源储量,强化煤炭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One体育

  姜耀东表示,大型煤炭矿区在我国煤炭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促进经济社会进步贡献巨大。然而,近些年来,受市场需求增长、过度开发等因素影响,部分矿区的可开采资源正在减少,矿区的有效服务年限也在缩短。解决大型煤炭矿区接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当务之急。

  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从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高度出发,科学界定大型煤炭矿区的战略地位。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煤炭资源勘查、评价和开发的投入力度,积极进行煤炭资源的详细勘查和精密评价。二是在控制总体产能的基础上,对煤炭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规划并建设新的大型煤炭矿区,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项目的建设。加速新矿区特别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资源丰富地区的开发。同时,推动老旧矿区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水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煤炭资源的均衡分布。鼓励煤炭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优先考虑资源枯竭矿区的企业,支持和鼓励这些企业进行资源接续开发。

  “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9.8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海洋石油成为我国油气上产关键增量,2023年国内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同比增产超34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比例达到70%以上。海洋电力业产值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3%。”汪东进表示,加快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是破解资源瓶颈、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增长的重要途径One体育。

  汪东进认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是关键。“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用海矛盾日益突出,渤海海域风电、光伏场址与油气矿区重叠面积约占矿区面积16%,单独开发海上风电会导致海域资源的浪费。”汪东进表示,若实现融合发展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他建议,一是统筹海洋经济产业空间规划。加强陆海统筹顶层设计,做好区域协调,避免无序使用和重复浪费。将近期与中长期相结合,有序推进从近海向深远海的融合开发进程。合理规划用海空间,简化融合开发项目审批流程,提升“放管服”水平。二是统筹产业发展深化融合创新。不断加强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支撑、企业科技创新应用科研,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精准支持,广泛开展试点示范,充分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潜力,促进国资央企与民营企业集聚优势、取长补短。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挖掘煤电减污降碳潜力,推动能源电力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中,尽管煤电比重逐步降低,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作用。”他表示。

  具体到煤电行业,他建议,以科技创新推动清洁高效发展,明确煤电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在逐步由基础保障性电源向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基础上,推进高效灵活煤电技术研发,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力度,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完善CCUS(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体系,部署煤电掺烧“生物质+CCUS”研究和试点,促进能源系统零碳、负碳发展,推进“煤电+”耦合发电。

  胡望明表示,资源循环利用是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已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我国再生资源产生量约5亿吨,回收利用量约3.7亿吨,综合回收利用率约75%,其中废钢的回收利用量占当年钢铁产量的比例为22%。废钢是可循环使用的绿色再生资源,每使用一吨废钢,可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我国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流程(长流程)为主,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钢铁产量只有10%左右,而欧美电炉钢比例达到70%以上,日本、韩国也在30%以上。

  “建立和完善废钢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对提高综合回收利用率,促进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胡望明在提案中提到,然而,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针对当前再生资源的主要问题,胡望明在提案中建议,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性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推进交易服务平台应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敖宏针对当前稀土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稀土产业整合的建议。

  针对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质化无序竞争、行业协同效应不够、稀土基础研究和高应用技术明显滞后等问题,敖宏建议,加快实施我国稀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内稀土产业进一步深化整合。他表示,此举能有效推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产业链各领域各环节协同协作,更好地发挥共赢发展效能,不断集聚、巩固、拓展我国稀土产业全球竞争优势。

  “稀土产业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产业,下一步,中国稀土集团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敖宏表示,企业主要锚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强基转型,着力打造一流的规模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智生产力和产品生产力;另一方面,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开辟产业新赛道。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联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张来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李根生共同提出《关于加强能源超级盆地建设的建议》。他们建议,立足我国实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盆地,探索“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据介绍,我国在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上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盆地内跨省份跨行业跨企业协调难度大。二是现行产业政策不利于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与多能协同开发利用。

  对此,他建议加快将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能源超级盆地建设委员会,负责能源超级盆地建设顶层设计,会同有关省份、能源企业,统筹制定能源超级盆地建设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与路线图,有序推进能源超级盆地建设。

  戴厚良建议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打造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在“国家能源超级盆地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设立鄂尔多斯国家级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示范区内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资源、能源、资金和科技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王焰新表示。

  在他看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首要任务是做好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他呼吁,发挥政府职能,加快制定“双碳”产业目录,完善产业细分标准。

  王焰新建议,通过增设“双碳”直接相关专业、支持高校自设“双碳”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等方式,加快高校“双碳”学科专业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动编写高质量“双碳”教材、培育跨学科“双碳”教师团队。

  他强调,要推进高校“双碳”教育模式革新。比如,支持有条件高校做大做强“双碳”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双碳”专业教育由授课型向研究型、实践型、实验型等形式转变;鼓励跨国、跨校、跨学科的“双碳”人才联合培养。

  他还呼吁,鼓励职业院校承担起“双碳”技术人才培养的责任,支持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双碳”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完善用人制度,为“双碳”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印萍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建议。

  印萍表示,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了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属地化和市场化改革,但时至今日成效并不显著,数量庞大的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并未在市场经济中充分释放技术红利。一方面,地勘单位改革程序空转,多年来市场化步子缓慢,财政供给路径依赖仍然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地质勘查技术创新和技术市场化延伸不足,创新没有持续的内在动力,除服务找矿外,业务领域与民生需求融合不够。

  印萍建议,在《矿产资源法》修订中,要重视对地勘行业管理的制度安排,坚持行业准入的资质管控,尽快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国家实行地质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实质性推动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规范地质师执业行为,保证地质工作质量和地质勘查市场秩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推荐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