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体育(中国)one体育官方网站

广州One体育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

技术One体育创新的优势十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1-26 16:42:40    浏览量:

  我国医药产业明显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西药中97%以上是仿制产品,行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面对市场压力和自身的不足,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均已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但是,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仅仅靠一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并且必须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近年来,医药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这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当地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也出现了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实践证明,医药产业集群是提升医药经济竞争力,特别是加快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医药产业集群凭借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技术创新优势,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制药企业属知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基础是药学、医学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结合,医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市场开发和销售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技术创新,这些环节可能涉及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等相关部门。这种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过程必然也是个多元化的过程。

  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成为稳定的输出,而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成本、高投入的,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才能承受。国外的大型制药公司为了维持一定的技术产出,研发投入强度(R&D/销售收入)通常高达10%~25%。

  以美国为例,研发成功1个新药的费用在上世纪60年代为1.3亿美元,到21世纪初已达6亿~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6倍。风险也日益增大:一个化合物自合成到进入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仅为数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进入Ⅱ期临床时还有4/5遭淘汰;上市后盈利的品种并非100%,仅为30%,其中能以高价独占市场的更少。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时间为10年左右。而且专利药过保护期后,还要面临非专利药(仿制药)的市场竞争。因此,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即便是专注于自主创新的跨国制药巨头,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也常不足以承担创新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共享基础设施、信息和知识的优先扩散、风险的分担、人才的流动与相互学习等等。医药产业集群很好地弥补了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缺点,下文分别从环境优势、成本优势和学习机制优势三方面阐述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资金、人才,而是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他指出,“硅谷”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象征,其内核就是创新企业的栖息地,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的制度安排,环境宽松,各类专业人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只有科学的制度“土壤”,才能产生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严格的行政监管是医药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征,政府政策对集群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除了政府政策的制度大环境,在集群内部也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旨在为集群内处于初创阶段的医药研究机构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而教育培训体系的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

  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在市场经济规则下,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而竞争会随着市场上参与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剧。在产业集群的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前者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

  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成本优势之一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公用性上。如同城市有形的基础设施一样,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必须由当地政府来提供,并服务于整个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以及提供劳动者技术培训、企业家培训的无形服务机制。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的所有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而集群由于其内部成员业务上的联系和互补性使得在知识创新行为中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能够方便和经济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和设施,同时也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分担了固定成本。

  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各个医药企业之间的往来比较密切,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而且相对真实,这就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能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行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创新的盲目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这些信息可

  以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途径获取。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产业相关性,且有很强的相近性和互补性,其中一个企业技术的改进和变更,很容易就会被其他企业发觉和效仿。因此,医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比集群外的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占有更大的优势。

  集群创新系统构筑了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的平台,它能够促使集群内知识流动机制的形成。弗里曼在研究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机理时发现,集群内部存在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其中非正式网络对集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隐性知识的溢出是主要通过非正式网络实现的。

  正式沟通学习机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内部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教育和培训以及研讨会等。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开始,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一直被集群研究者认为是知识溢出的最重要机制。研究成果表明,企业间劳动力流动的程度越高,技术流动的速率越大。在医药产业集群中,具体劳动力流动的路径一般发生在:横向上生产同种药品的竞争性企业或合作性企业之间;纵向上原料药或化学中间体生产企业与制剂生产企业之间及生产企业与集群内的公共服务机构或机构之间。集群内部企业间一定比例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当然,过度流动或流失则会破坏知识的时间持续性积累规律,导致学习绩效下降,进而削弱企业的R&D能力。正是这种劳动力在医药产业集群内的流动,实现了集群内的技术学习,成为集群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互动的重要形式。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理性认识的总和。按照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分类法,知识可以分为可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两类,其中隐性知识占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隐性知识蕴藏在人的大脑之中,难以编码化,具有很强的主观属性,因此在传播形式上受到限制,基本上只能通过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交流等非正式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隐性知识的交换不是一次性市场交易行为,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基于地理接近的产业集群具有隐性知识交换的独特优势,为不同企业之间的员工创造了很多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非正式交流既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渠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交流传播的,这些非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比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并且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社会网络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激发出大量的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更新。

  在医药产业集群中,许多最新的、超前性的知识或者介于隐含经验类知识和清晰知识之间的知识,都以未编码化的知识形式存在。这些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深埋在社会之中,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例如药品生产中的技艺和能力,企业内部的秘密和诀窍,市场前景的判断与人才的选择,在何处向何人取得需要的知识,如何融资,如何开拓市场等。通过非正式交流,这些知识能快速、有效地传播。

  医药产业集群不仅是医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大量集中,更有集群内企业和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建立一个规范的服务平台,将集群的创新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完善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加入集群内。张江“药谷”现已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28家,共有科研人员8 580名,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40%,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完善的支撑保障系统。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大。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功能的存在和作用是技术创新得以持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政府功能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优惠政策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作为,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并形成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持续激励。在发挥医药产业集群的基础创新优势方面,政府有很大的作为。吉林通化市通过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有利措施,解决通化医药产业集群中诸厂商面对的共同难题,包括政府允许中小企业在通化发行股票、提供融资、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和工商管理扶持政策等。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也通过实现快速审批、提供咨询服务、对外交流等措施为园区内的医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由于产业结构是决定一国出口结构转变的根本因素,技术创新通过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带动了一国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许多理论都验证了这一点:技术创新活动影响了贸易的产业组成从而影响了各产业和各国的增长机会。dosi,pavitt和soete,(1990);grossman和helpman,(1991);krugman,(1995);lall,(1992,2000)等都指出:产业间知识创造和技术积累的性质差异会导致各国技术能力的特殊发展,从而对一国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模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narula和wakelin(1995)指出: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国的贸易结构和贸易分工模式,贸易结构的变动与一国技术能力的产业构成以及各产业知识和学习的累积效应及路径依赖有关。busson和villa(1997)认为:当一个国家在世界需求旺盛的产业中通过技术进步占据有利地位时,这种产业间的贸易和分工就会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随着这个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就会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次,当一个国家发展了产业内贸易时,就能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从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转移。

  美、日两国作为当今世界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经历了不同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转换过程,美国结构成功转型,贸易竞争优势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日本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转型一直在摸索阶段,结构升级的缓慢是日本贸易竞争优势有所下降的内在原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技术创新和贸易强国,其技术创新绩效与贸易结构的优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并导致贸易竞争力的较大反差。对这两个代表性技术创新国的技术创新、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竞争优势的差异进行深层次的探源,具有很实际的借鉴意义。所以,本文以oecd成员国的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对美日两国技术创新、贸易结构演变和贸易竞争优势差异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从1989年—2003年,美国服务业r&d经费年均支出增长率达19.7%,而制造业r&d年均增长率仅为3.4%,制造业中各具体产业的r&d经费年均增长差异较大。美国r&d的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的产业升级特点,即: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的r&d经费增长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多的r&d经费流向了高技术服务业,如:服务型的研发活动和计算机咨询、软件开发和服务等行业。从制造业看,虽然整体的r&d经费增长较为缓慢,但是其中的高技术产业或中高技术产业却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如:精密仪器、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和电力、非电力机械等。美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使得印刷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相应的r&d投资也增多。而美国制造业中r&d增长速度较慢的是纺织品、非金属矿业、贱金属等传统产品,美国r&d产业分布充分说明了美国产业结构软化和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原因。见表1和表2。

  从日本看,1989年—2003年间,日本服务业r&d年均支出增长率高达92.1%,但是这是在日本服务业的r&d投入基数极低的基础上增加的,(1989年—1994年累计只有52.6亿美元,同美国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因此尽管从1994年开始,日本加大了对通讯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研发,但是同美国的差距依然很大。日本制造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6.7%,几乎是美国制造业r&d经费支出增长率的2倍,这反映了日本对于制造业的重视,也说明了相对美国而言,日本制造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从制造业看,两国的r&a

  mp;d投入都避开了市场需求增长率较低的传统产业,如:石油开采和提炼、纺织品和服装、非金属矿等。但是,美国的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和汽车业的r&d经费支出在国内都是属于相对增长较低的产业,而这两个产业在日本是相对增长较快的产业,这说明美国的研发更大程度上是放在服务业等软产业的开发上,而日本还是体现在硬件制造和传统产业上。见表3和表4。

  从1989年到2003年间,美国r&d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服务业;其次是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通讯电子设备、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仪器、医药以及两个中高技术产业:汽车和工业化工,这反映了美国产业的研发态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日本从1989年到2003年间,r&d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通讯与电子设备,达1244.7亿美元,这反映了日本对电子这一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但是,日本其他支出r&d经费较多的产业多为中高技术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汽车、电子机械、工业用化工、非电力机械等,这说明日本产业的研发态势基本上处于由中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过渡阶段。

  该模型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保持不变,则该国的贸易竞争优势也保持不变;而如果该国在世界市场的出口份额发生变化,表明其贸易竞争优势发生了变化。对这种出口份额增长(下降)的变化率进行分解,可得出影响出口份额变动的因素,并从中把贸易结构(由产业结构决定)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提取出来。

  tysynski于1951提出了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s model),将出口的增加分解成数项不同因素的效应,并认为要排除商品结构效应、市场增长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才不会高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后来,de.vries(1976)、richardson(1971)、learner e.e and stern r.m(1970)、fagerberg and sollie(1987)、hiroya ichikawa(1997)、laursen(1998)等人对cms模型的方法和运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完善,使该模型能很好地对一国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结构性分解。本文在借鉴laumenl998年结构分解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cms模型的进一步变型;把影响一个国家出口份额变化率的因素分为四个部分:(1)初始贸易结构效应(st效应)。这个效应反映贸易国在初始年份是否处于有利的专业分工模式,如为正,则为正确有利的分工模式;如为负,则表明该国初始年份处于不利的分工模式。(2)市场增长适应性效应(sme效应)。这是一国进入需求快速增长产业的能力,如为正,表示该国具有进入快速增长行业的能力,正值越大,这种能力越强;如为负,则表示该国进入需求快速增长行业的能力较弱。(3)市场衰退适应性效应(gae效应)。这是一国退出市场衰退产业的能力,如为正,表示该国能较快退出衰退的行业,而把更多资源用于新兴产业,正值越大,这种能力越强;如为负,表示该国退出衰退行业的能力较弱。(4)市场份额效应(sh效应)。该效应反映一国在出口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各产业出口数量份额的增加或减少对总体出口份额的影响。

  同样,也可把一国r&d支出占世界r&d总支出的份额进行这样的分解:影响一国技术份额变化的因素,一是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各产业通过专利或研发活动体现出来的技术创新的多少;二是一个国家初始产业分工所体现的技术机会的状态;三是一个国家进入高技术创新机会的产业的能力;四是脱离低技术创新机会的产业的能力。

  (代表某国某一特定产业r&d经费投入占世界该产业全部r&d经费投入的比重)

  按《弗拉斯卡蒂手册》的定义,研究与发展(r&d)是“为了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r&d活动带来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知识,是技术变革的一个主要来源。由于研发投入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点和根本保证,所以,各国都将研发投入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许多学者也通过选取r&d经费投入指标来反映一国的技术创新努力。本文用oecd国家各产业(按isic产业分类标准)的r&d经费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进行分析。对于出口业绩的指标选取,本文用相关国家各产业(按isic分类)出口市场份额作为指标,因为出口市场份额反映了一国产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基期数据选择1988年、1989年、1990年三年的平均投资额,报告期的数据选择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的平均投资额,之所以选择这些年的数据,原因在于:(1)由于目前按产业分类进行r&d经费投入进行详细统计的最好资料来自于oecd对其成员国的统计数据库:oecd:“analytical business enterprise r&d database,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但是2006年出来的统计数据库最近的资料为2003年的数据,考虑到2001年后以美欧日为代表的科研和贸易大国的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和波动,一些数据指标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些国家产业的研发能力,所以,选择了1999年、2000年、2001年的平均数据作为报告期指标数;(2)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时间跨度,正好是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大变化的时代,也是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受到极大重视并引起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年代,所以,基期的数据选择1988年、1989年、1990年三年的平均r&d投资额作为指标数据,大体能反映这些国家技术研发和贸易竞争优势产业分布的结构性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3)为了缩小单个年份由于波动造成的数据失准,本文以1988年、1989年、1990年和1999年、2000年、2001年两个三年的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作为比较的标准。(4)采用oecd各国作为分析的基础,主要在于这些国家的r&d经费投入和出口额分别占到世界总额的80%以上,以这些国家的数据分析,不会对结果真实性产生实质的影响。

  根据固定市场份额模型对oecd国家的r&d投资额及市场出口份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年)同报告期相比,从r&d经费投入看,美国r&d经费占世界全部r&d经费的比重上升了6.13%。其中,由于各产业r&d经费份额的变化使美国r&d经费份额上升了2.03%;由于r&d经费投入初始结构的合理性,使美国r&d份额提高了1.60%;在进入高速增长的产业方面,美国为正值,说明更多r&d经费投入到高速增长的产业上去,从而使其r&d经费份额上升了1.00%;在脱离需求增长缓慢的产业方面,美国为正,说明研发经费减少了对传统低附加值产业的投入,使得其r&d经费份额提高了1.5%。从外贸出口看,报告期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比基期上升了7.33%。其中,由于各产业出口份额的变化使美国出口份额上升了4.89%;由于初始贸易结构的合理性,使美国贸易份额提高了2.76%;在进入高速增长的出口产业方面,美国为负值,使其出口份额下降了0.46%;在脱离逐渐失去市场的产业方面,美国为正,使得其出口份额提高了0.13%。

  日本方面,报告期同基期相比,从r&d经费投入看,日本r&d经费投入占世界全部r&d经费投入下降了9.68%。其中,由于各产业r&d经费份额的变化使日本r&d经费份额下降了3.7%;由于r&d经费初始投入结构的不合理性,使日本r&d经费份额下降了2.8%;在进入高速增长的产业方面,日本负值,使r&d经费投入份额下降了1.57%;在脱离逐渐失去市场的产业方面,日本为负,说明同美国相比,日本有相对较多的r&d经费投入到低附加值的、市场需求增长缓慢的产业中,使得其r&d经费份额下降了1.61%。从外贸出口看,同期,日本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31.1%。其中,由于各产业出口份额的变化使日本出口份额下降了32.9%;由于初始贸易结构的合理性,使日本贸易份额上升了9.01%;在进入高速增长的出口产业方面,日本为负值,使其出口份额下降8.89%;在脱离逐渐失去市场的产业方面,日本为正,使得其出口份额提高了1.71%。

  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是美国结构调整转型完成并进入新经济增长的时期,也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进人经济衰退和产业结构调整滞缓的时期,从两国技术创新和贸易份额的变化就可看出明显的对比:(1)作为世界技术创新的最强国,美国的研发经费份额和外贸出口份额一直都居世界第一位,并呈现出一枝独秀之势。其实,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美国的技术研发份额和贸易出口份额都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也可以说,美国能维持出口市场的稳中有升,就在于其90年代的技术研发的大量投入。而日本在世界的研发份额和出口份额几乎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尽管日本的研发经费和贸易出口量在加大,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竞争,日本在技术创新和贸易方面的优势都受到极大的挑战,出口市场被分割。并且由于日本基础科研的薄弱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不足,日本以工艺性改进为主的技术思路,使其技术同美国相比更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这是造成其贸易竞争优势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2)从技术创新结构和贸易结构效应看,美国两项值都为正,说明美国90年代仍然占世界分工的绝对有利地位,并且这种地位转化为实际的贸易利益。而从日本看,基期研发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不合理,说明日本技术创新的方向开始不利于其产业分工格局,这也预示了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也是其90年代经济衰退的最大原因。然而其贸易的初始结构效应为正,说明经过80年代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增长,到80年代末年日本的贸易分工处于非常好的的国际地位。(3)从结构的变动趋势看,在快速进入高速增长行业方面,美国的研发投入为正,表明美国参与高增长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但美国贸易出口在进入高速增长行业的表现还为负,说明80年代美国出口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还影响到美国90年代的贸易结构转换,也说明了以东亚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对美国的冲击。在脱离衰退性产业方面,美国研发经费支出分布和贸易出口分布都较为理想,说明美国产业升级的趋势一直很明显。从日本看,在进入高速增长行业的能力上,出现了负值,表明日本在高新技术等增长较快的产业上受到了较大竞争并不能保持市场份额,在退出衰退性产业方面,日本的研发投入虽然为负,但负值不大,说明日本正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等增长较快的产业上,也说明了日本产业方向的调整正在过渡中,并且日本贸易出口对衰退性产业的依赖不断下降。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很多领域都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报告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技术创新呈现差异。而如何有效地实现本地区的技术自主创新,关系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地域差距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众多学者对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朱春奎(2006)对上海科教兴市的人才、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科技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通过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和概括,总结出不同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做法。但是,根据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对此,有些学者把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与其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胡春力(2006)、陈芳平(2007)、石亚碧(2007)、paci(1997)等,周元等(2006)认为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产业的自主创新应分类指导。然而,优势产业存在层次性,如是国际性的还是区域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地区把很多产业均作为优势产业,没有进行划分,使之缺乏支持的重点和层次性,对于经济的科学发展不利。基于此,本文首先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然后探讨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模式。

  (1)第一产业:①优质、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种植业;②高品质肉畜、家禽养殖业;③优质水果、经济作物。

  (2)第二产业:①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②电力生产供应业;③黑色金属冶压业;④新型医药工业;⑤新型建材业;⑥电子业;⑦粮油等食品加工业(重点是绿色食品);⑧建筑业。

  文婷(2006)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机械制造工业、医药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等6个产业是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另外,重庆市政府也确定了一些优势产业,如汽车、天然气、铝、农产品等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产业处在什么地位,是具有国际优势、国内优势,还是西部区域优势、还是重庆市范围内的优势?没有清晰地划分,不利于技术自主创新。因此,我们首先采用区位“比较优势”指标来判断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以“区位优势”为评价指标,对lq1的初步确定为优势产业。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确定了重庆市12个优势产业,并按lq的大小对相对优势产业排序,如表1。然后,对这12个相对优势的产业与国际、国内其它省份的产业比较发现:重庆市没有国际层次的优势产业,只有汽车摩托车产业具有全国层次的优势,而其他相对优势的产业(如表1中的前10相对优势产业)只具有西南地区或重庆市区域层次的优势。

  根据前面的分析,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属于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控制等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优势不明显。从创新的过程看,虽然有些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有些差异,但是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产品的基本创新过程基本类似,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预研、技术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试制、试用、技术改进、小批生产、规模生产等九个阶段。同样,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跟踪、产品定义、软、硬件开发、联调、测试、中试、试用和推广等九个阶段。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两者的技术过程创新对比分析,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两者在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流程都包含创新发起(市场调查)、产品创新和创新扩散(推广)等阶段(活动),创新的发起与产品创新部分地融合在一起,而产品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不同程度地融合。

  One体育

  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创新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也有工艺创新活动,但其重要性较之产品创新要低得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一般是模块化的,其中的各个模块是以不同批量生产的。因此,其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中试阶段,其工艺创新是在中试阶段中进行的。而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同样有中试阶段。

  企业内部研发部门是产品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技术来源,外部信息也直接反馈到研发部门中去。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包含了许多外购设备,因此这些设备的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则很少来自供应商。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把创新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研发部门是主要的创新部门。而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除了研发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部门外,从事调试和测试的部门也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艺创新只对两类产业都存在,其中生产部门是工艺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技术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试阶段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而交通运输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艺创新。

  对于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部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实施部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测试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技人员、资金、企业声誉、外部关系网等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与设备都是重要的创新资源。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设备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因为该产业的技术非常成熟,要对产品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必须由相应的加工设备支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重要资源是人才,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软件与硬件的设计与配合,对于硬件则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软件的开发是很难从市场获得的,必须由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完成。

  (1)具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对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而言,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领先的优势,具有较好的产业人才与技术基础,同时也经历了模仿创新的阶段,正在步入自主创新阶段。但是这一阶段要完全自主创新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优势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有的技术较好,有的技术较低,因此,对于在技术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采取自主创新的方式,而对于处在技术较低的企业,需要采取模仿创新的方式改进技术。另外,有些技术非常成熟,在进行创新则非常困难,同时技术创新的的成本也非常高,一般的企业很难在技术上进行创新研究。因此,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主要采取“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为辅”,其中,自主创新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主,模仿创新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2)地方区域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重庆市许多产业都处在这个阶段,不具备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仅仅在西部或重庆市区范围内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器械制造业等。这类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方式,本文认为,采取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策略。因为,在产业链上,有的企业在全国或全球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需要采取自主创新为主,如医疗制造业中的医疗仪器“海抚刀”产品,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可采取技术自主创新方式,而有些企业则处于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需要采取模仿创新的方式,尽快缩短差距,然后在一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技术自主创新,因此处于地方区域层析的优势产业采取的技术创新策略是: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

  [3] 辜胜阻,郑凌云,张昭华.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4):8-15.

  [4] 胡春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重点与主要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6(11):3-10.

  [5] 石亚碧.提升河北省优势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7(11):223-227.

  [6] 文婷.重庆市优势产业选择与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未发表,重庆大学),2006(5):34.

  [7] 余鲁.西部大开发与重庆优势产业的选择[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3-26.

  【摘要】根据研究认为区域技术自主创新须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对此,本文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思路,即具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为辅;地方区域范围内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很多领域都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报告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技术创新呈现差异。而如何有效地实现本地区的技术自主创新,关系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地域差距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众多学者对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朱春奎(2006)对上海科教兴市的人才、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科技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通过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和概括,总结出不同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做法。但是,根据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对此,有些学者把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与其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胡春力(2006)、陈芳平(2007)、石亚碧(2007)、Paci(1997)等,周元等(2006)认为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产业的自主创新应分类指导。然而,优势产业存在层次性,如是国际性的还是区域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地区把很多产业均作为优势产业,没有进行划分,使之缺乏支持的重点和层次性,对于经济的科学发展不利。基于此,本文首先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然后探讨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模式。

  (1)第一产业:①优质、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种植业;②高品质肉畜、家禽养殖业;③优质水果、经济作物。

  (2)第二产业:①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②电力生产供应业;③黑色金属冶压业;④新型医药工业;⑤新型建材业;⑥电子业;⑦粮油等食品加工业(重点是绿色食品);⑧建筑业。

  文婷(2006)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机械制造工业、医药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等6个产业是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另外,重庆市政府也确定了一些优势产业,如汽车、天然气、铝、农产品等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产业处在什么地位,是具有国际优势、国内优势,还是西部区域优势、还是重庆市范围内的优势?没有清晰地划分,不利于技术自主创新。因此,我们首先采用区位“比较优势”指标来判断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以“区位优势”为评价指标,对LQ1的初步确定为优势产业。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确定了重庆市12个优势产业,并按LQ的大小对相对优势产业排序,如表1。然后,对这12个相对优势的产业与国际、国内其它省份的产业比较发现:重庆市没有国际层次的优势产业,只有汽车摩托车产业具有全国层次的优势,而其他相对优势的产业(如表1中的前10相对优势产业)只具有西南地区或重庆市区域层次的优势。

  根据前面的分析,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属于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控制等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优势不明显。从创新的过程看,虽然有些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有些差异,但是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产品的基本创新过程基本类似,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预研、技术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试制、试用、技术改进、小批生产、规模生产等九个阶段。同样,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跟踪、产品定义、软、硬件开发、联调、测试、中试、试用和推广等九个阶段。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两者的技术过程创新对比分析,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两者在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流程都包含创新发起(市场调查)、产品创新和创新扩散(推广)等阶段(活动),创新的发起与产品创新部分地融合在一起,而产品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不同程度地融合One体育。

  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创新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也有工艺创新活动,但其重要性较之产品创新要低得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一般是模块化的,其中的各个模块是以不同批量生产的。因此,其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中试阶段,其工艺创新是在中试阶段中进行的。而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同样有中试阶段。

  企业内部研发部门是产品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技术来源,外部信息也直接反馈到研发部门中去。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包含了许多外购设备,因此这些设备的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则很少来自供应商。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把创新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研发部门是主要的创新部门。而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除了研发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部门外,从事调试和测试的部门也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艺创新只对两类产业都存在,其中生产部门是工艺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技术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试阶段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而交通运输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艺创新。

  对于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部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实施部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测试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技人员、资金、企业声誉、外部关系网等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与设备都是重要的创新资源。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设备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因为该产业的技术非常成熟,要对产品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必须由相应的加工设备支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重要资源是人才,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软件与硬件的设计与配合,对于硬件则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软件的开发是很难从市场获得的,必须由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完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先依靠高投资、高能耗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可持续。然而,由于我国全面产能过剩现象的存在,很多行业的企业创新无力,尤其是亟待转型升级的行业企业,处于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环境中,无法积累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上。具体表现在我国企业普遍的R&D投入水平较低、技术发展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创新以购买专利或模仿创新为主等。为了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我国很多学者提出了合作技术创新的方法。但是,长久以来,合作技术创新的水平发展仍然缓慢,私人部门仍然无法实现创新资源的积累,并且难以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为了探索我国合作技术创新瓶颈的原因,本文选择了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角度,借鉴博弈论的思想研究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困境的形成原因。

  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可以从静态博弈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这里任意选择某产业市场,将所有市场主体企业划分为两类,分别是异质性企业和同质性企业(孙景翠等,2012)。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回报慢的特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可以选择合作或者不合作。

  选择任意产业,假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完善的,并假设市场上存在两个企业,要对某客户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若需要对该项研发投入的成本是C,研发的回报为R,则如果A企业和B企业选择合作研发,则A企业和B分别支出研发额0.5C和0.5C,两企业均能获得利润R,且这里假定C>

  0.5C>

  0,即单独依靠一个企业进行研发是不能完成的。如果A企业和B企业不进行合作研发,则选择独立研发的企业需要独立支付研发投入C,并且获得创新的全部市场回报R,则独立支付研发的企业获得的收益为R-C

  根据表1支付矩阵的情况,市场上同质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的博弈,则两个企业的最终占优均衡策略与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强度V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V=1时,该博弈最终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即双方的占有策略都是选择不合作,最终导致同质种业企业之间的研发结果为(不合作,不合作)。

  当V(R-0.5C),则该博弈同样存在占优策略均衡,双方最终都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

  因此,对于大部分同质企业,合作研发最终会以囚徒困境宣告失败。而只有行业的技术溢出水平满足一定条件时,同质企业之间才能够在一定的契约约束或外界干预下,达成(合作,合作)的条件。

  对于育种研发条件、规模、技术资源悬殊的两个企业(组织),本文称之为“异质企业(组织)”。当市场上仅有两个异质企业存在时,其中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命名为C,研发劣势企业命名为D,现假设有某项市场需求的育种研发项目,假设双方合作进行该研发项目的研发,则能够带给C企业以R收益,而带给劣势企业D的收益为r,且合作情况下,双方需要为研发付出的成本为0.5C和0.5c。如果仅有优势企业C单独进行研发,则研发成本为C,如果只有劣势企业D单独进行研发,则研发成本为c。其中,R>

  0,且C>

  0。则两个公司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当V=1时,异质性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智猪博弈模型。根据支付矩阵两个企业的策略支付可以看出,对于劣势企业D而言,不论优势企业C是否参与合作科研,其占优策略都是不合作。而对于优势企业C而言,其参与该博弈并不存在占有策略解。这种博弈的纳什均衡,必然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劣势企业在种业研发过程中会选择搭便车,二是优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如果选择(合作,不合作)能够使优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即R>

  C,则优势企业会选择纳什均衡解,即进行育种研发。

  当V(R-0.5C),则最终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最终的博弈均衡会以双方企业都放弃种业技术创新为终。

  现假设社会中有两家企业和政府,就是否参与某合作研发进行博弈。在这个博弈中,进行研发合作的双方是企业,同时,政府可通过政策行为来促成合作或不干涉其合作。则对于这个博弈中的各主体而言,各自的博弈策略组合情况如下:

  政府可选择积极促进企业创新合作、不管理创新合作;企业可选择合作研发、不合作研发。假设某企业A选择就某一项种业研发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则对于A而言,这项研发可带来收益为P1,企业通过这项研发可获得的收益为P2;如果政府政策能够促进双方合作的完成,则两个企业分别得到额外的收益为R1和R2,如果政府政策不利于合作完成,则企业双方要付出相应的损失,分别为C1和C2。则假设政府有P的概率选择会干涉合作,有1-P的概率对此不作为,则在作为的情况下,政府进行干预需要付出的成本为G,而如果合作成功(概率为Q),政府可获得的收益为R1+R2-G;当政府对合作不成功时(概率为1-Q),则政府损失为-C1-C2-G。如果政府对合作不予干涉(概率为1-P),则先假设政府的政策有助于种业科企合作的概率为P,则企业、政府之间的支付矩阵可如表3所示。

  因此,企业做是否能够成功,与政府政策是否作为、合作收益情况有关;而政府是否会对创新合作进行干预,则取决于政策成本大小和因为其干预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小。

  根据上文对政府参与的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博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政府是否干预企业技术创新收到政府政策成本和收益的双重考虑,但是政府对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具有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当合作双方中有一方是科研机构时,政府的促进政策将会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同时有利于创新的外溢和企业对创新知识的学习、对创新资本的积累。因此,在技术创新合作方面,政府应该依据条件发挥其引导作用。

  根据上文对同质企业或异质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博弈均衡的分析,不论是同质企业还是异质企业之间,技术溢出水平的大小都会影响最终的合作创新博弈结果,无论是技术溢出水平过大或者技术溢出水平过小,都无法促成双方选择(合作,合作)。因此,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技术溢出水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能够自发形成组织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而对于大部分情况,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或者同质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都仍然需要依靠外力的作用才能够达成。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技术溢出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仍然还需要政府对技术溢出渠道进行开拓,增加技术溢出水平,才能够创造企业达成技术合作的条件,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合作技术创新水平。

  根据上文对同质企业技术合作创新的博弈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忽略技术溢出水平的影响,同质企业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必然以囚徒困境为终止。这一分析结果解释了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投入低的现实。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领域,即便是在产能连年过剩的情况下,研发资产投入、技术创新成果水平都较低,甚至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研发投资和研发资产数据披露都很不明晰。一方面,对于市场集中度较低的分散行业而言,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资源的存量低,即便是有合作创新的想法,也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创新研发资本和资产投入。另一方面,即便双方都具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投入,较高水平的技术溢出会导致双方都会有机会主义的想法,通过不参与研发而成为免费乘车者,或者较低水平的技术溢出下双方的合作会有名无实,无法实现真正的知识技术共享,最终同样会发生囚徒困境,最终均衡的集合为(不合作,不合作)。

  因此,技术创新资源需要实现一定的积累后,才能够增加合作创新的成功概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积累,往往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帮助,这就要求政府或者金融机构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学习,或者促成中小企业与科研优势企业、公共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的学习互动。

  通过对异质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博弈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技术溢出处于合适的水平的条件下,优势企业在合作技术创新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对于劣势企业和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是否能够达成,取决于优势企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尤其是对异质企业中的优势企业创新行为进行相应的补贴或给与优惠政策,能够促进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之间的合作科研,从而帮助优势企业(下转第18页)(上接第14页)带动劣势企业进行研发活动。

  考虑到我国科研体制的特征,在私人部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应该充分注重释放公共科研部分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开展科企合作来培养部分优势企业,从而带动合作创新的发展。

  [1] 陆玉梅,田野.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 李伟,余翔.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其评价――以加入TRIPS协议为中心[J].科研管理,2014(7)

  [3] 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4(6)

  [4] 宋河发,穆荣平.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One体育

  [5] 文豪,陈中峰.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异质性与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经济,2014(6)

  (作者单位:赵锡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张晓慧,清华大学经济所社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084)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要求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新情况,适时地、科学地确定、调整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应对经济全球沦,加速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特别要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变化相适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自,股份制改造,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距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难与国际经济搪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企业性质和方向,而且影响着企业其他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它涉及到为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而设计的一整套利益机制,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实行了“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变革、更新。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最终实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力所在,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体系应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互动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持续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技术创新平台;[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注:]必须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与交流;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必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5)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日益强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原创性的

  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这样的企业充满朝气和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它们往往在得不到风险投资关注时也乐于被兼并。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实持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管理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在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队伍。就是要集聚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是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有效的创新管理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大无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企业持续创新与创新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创新的潜能,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第一个网站便是)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最大的障碍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国际市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需要有大批国际化优秀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各级政府、社会必须把大力培养、造就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实,为优秀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必须支持国际化标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才培养、选拔、使之市场化、国际化。

  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强化高层科技人才管理,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拔尖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使科技资源向高层科技人才集中、倾斜。要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在事业发展中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特别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正确处理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层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科技支持。

  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强化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优秀企业家和高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要大胆进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是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权力激励、能力激励等相互交融的激励机制。包括:高薪、年薪制、产权激励、股权激励和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种激励形式。强化创新人才管理,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从世界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良好的法制环境,依赖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

  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管理地位日益增强。特别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锐利武器。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副总理说:“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强化,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尽快提高、掌握知识产权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策略,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差,知识产权屡遭侵权已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技术的转移、扩散以及市场维护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运营能力,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必须注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有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和加强以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转化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在市场机制下的规范运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确保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尽快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环节。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策略。

  重点是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有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就是要对知识产权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就是发挥知识产权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遵循知识、技术转移的规律,建立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方式,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品牌和资本来实现的,通过品牌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并互为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全球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最突出的就是品牌竞争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品牌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正视面临国际资本和国际品牌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目前,我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都创造了自己企业的国际品牌、强势品牌。但是,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保护、品牌战略意识淡薄,没有品牌创新,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品牌的竞争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品牌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品牌的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价值;必须瞄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获利高的国际品牌,全球性品牌;必须加速品牌的有效传播,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大战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创新。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柯达、索尼、阿斯利康等30家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建立了41家企业,总投资14亿美元。全市又新批日资企业93家,协议注册外资4亿美元,同比增长88.5%,占全市比重11.4%。进入世界500强前30位的12家日资企业中,有8家投资无锡;无锡电子产品如电容器的集群就是世界最优秀的多家日本企业无锡区域集群发展的结果。外国有技术竞争力跨国公司团队模式的形成,表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条件体系已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

  必须指出,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世界跨国公司吸引集聚能力正在形成预期的溢出效应,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开发,提高了长江三角洲分工和合作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分工和合作水平。昆山外商投资企业的集聚为提供了3100亿元的配套总量。目前,昆山地方民企累计超过7万家。这进一步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因为依据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是一国产业获得长久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国家而言,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mechanism)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跨国公司集聚溢出效应的扩散,将会提高和改善区域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改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国际分工和合作体系中的地位。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对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几乎所有15个长江三角洲城市都没有发展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和能力。这不仅因为这个区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供给能力,而且因为这地区也不可能具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条件体系及产业配套体系。因此,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必须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有限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集群孵化和服务,促进相应的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创新,在此基础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江苏省虽然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方面不具备历史优势,但由于该我省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规划建设了4个火炬计划软件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吸引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0余家及15000余名软件从业人员的集聚。据初步统计,这个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带集聚了该省50%以上软件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集群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产品链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链机制也已形成,在江苏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设备、现代通信和数字音频”等五大类上下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体系,鼠标、显示器、激光视盘机、通讯光缆等产业集群优势也正在形成。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位于南通的联合国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是亚太地区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中心,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的仪器设备,完成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依托该中心的7家孵化器和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江阴和海门是两个县级市,正是通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才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县域经济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2002年江阴市新材料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80亿元,江阴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最大、新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最多、集聚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最密的县等;全国第一家产业基地——海门新材料产业基。

推荐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