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体育(中国)one体育官方网站

广州One体育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

技术创新的One体育优势(精选5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8-10 15:25:17    浏览量:

  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国内外目前没有对技术创新网络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相关文献,可知技术创新网络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网络组织形式不同于一般群体组织,它由许多技术单元企业形成纵向维度企业间具有技术竞争性,横向维度具有技术互补性组织制度创新,因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技术的创新不仅需要不同专业技术成员加盟,还需要供货商、销售商与用户的参与。动态性和开放性能保证技术创新网络与外界保持信息、知识的交流和沟通,不断优化和扩大合作伙伴和合作水平和规模,形成真正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式结构,否则技术创新网络就会沦为一个没有活力单元个体。

  创新网络中每个成员企业能从网络中能分享利益,能使自己技术创新提升到通过自身的努力难以达到的水平,各成员企业通过交流、学习和合作,利用各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设备、技术专利、技术诀窍等,互通有无,提高资源和知识的协同效应来形成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技术创新需要广泛的专业支持,创新网络不管是政府主导还是自发的形式,不管是紧密型还是松散型,都存在核心主导企业,这些核心企业提供着技术创新后台,通过网络组织中处于行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企业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获取技术创新在整体上突破,达到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和系列性,来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如果没有核心企业提供的技术后台,技术创新网络因缺乏技术基础底蕴和技术持续创新前景,而导致合作动力不足,创新网络就有随时夭折的可能。同时技术创新网络是非法人结构,除了彼此信任外,还需要通过核心企业通过有效的规章和公正的程序来协调和整合。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和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往往不愿将技术诀窍、技术方法等技术成果公布于众或与合作伙伴分享,以免使自己丧失这种特有的能力而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要使技术创新通过网络组织进行,相互高度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在网络组织中被认为是一种治理方式,有了信任的前提,机会主义及其带来技术创新风险才能被降到最低限度,竞争合作的技术创新方式才能得以维系。

  技术创新是一种企业经济行为,也是一项风险投资活动,预期收益的多寡、交易成本的大小和风险的高低都会影响技术创新全过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包括技术和知识等作为交易的商品具有资产专用性高,交易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频繁而存在高额交易成本,依靠市场或企业的方式对技术进行创新和交易并不一定是最佳途径,其创新交易成本费用往往高于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创新交易方式――网组织方式;另外,随着时展,创新投入费用也成倍增长,企业创新风险也陡增,根据美国盖普勒调查公司的调查发现,技术创新从研制成功到被市场所接受,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概率只有10%-30%的可能。利用网络组织形式,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适度规模和对网络的有效管理,可以达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费用、分散技术创新风险的目的,避免企业单独面临高额的技术R&D费用和潜在风险。虽然技术创新网络是依赖规模来获取低成本,但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小难达到降低成本,化解风险的目的;过大则引起对网络管理的协调难度,降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最终影响技术创新成员的预期利润水平。

  技术创新网络不仅为企业营造了合作的创新环境,同时也吸引其他相关的企业聚集其中,来共享技术创新网络所带来的知识溢出,由于其他企业在相同地域的聚集,必然使得不同的技术创新单元(包括技术创新网络)产生技术竞争和相互博弈,博弈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个体产生外部动力,也为技术创新网络这种开放式的创新系统提供新的、具有活力的创新单元的加盟提供条件,只有这样通过合作和竞争,以及不断补充新的技术单元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如为了与欧洲的WCDMA和美国的CDMA2000标准抗衡,打破国外对通讯领域的垄断地位,以期形成自己技术核心优势,国内TD-CDMA建立技术联盟创新网络,因此大唐与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西门子、北电、中国电子和普天等结盟,由于TD-CDMA在与欧美标准的博弈竞争中不断得以提高,地位不断加强,大唐公司因此吸引了原是跟随WCDMA和的CDMA2000标准的企业,象爱立信、阿尔卡特、三星等技术创新企业加入进来,加快了TD-CDMA的产业化进程,同时提高TD-CDMA技术成员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企业可以说是不同种类资源集合体,米勒和沙姆萨依将企业资源划分为以物料、机器设备、资金等组成的以产权为基础的显形资源,以及以信息获取能力、技术知识、组织文化、企业品牌等以知识为基础的隐性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两个方面的充足资源作为保障,但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且一企业所拥有而另一个企业所缺乏的资源,对于这两个企业来说,往往具有不可流动性、不可触摸性和不可替代性,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和基于知识的互补性资源更是如此。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网络的途径来获取优化资源,使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特别是Glaister和Buckly研究发现,获得互补资源是企业形成网络组织的原因,而不是分担风险或是经济规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组建技术创新网络的动因之所在。因此只要通过协作和合作创立技术创新网络,资源在创新网络中的使用价值才能超出被售出或是内部使用的价值。

  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技术创新所推出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创新度高的技术往往涉及到技术产业化的各个环节,某个环节滞后都会影响到技术创新推出的速度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而技术创新网络在结构组成上的网络链状模式,保证了在网络中包含不同环节的技术研发企业单元,既能够保证纵向维度某个环节技术上的突破,也能使技术在横向维度实现总体平行运作,同时技术上的创新往往需要整体协调,一个环节技术的研发还需要上游或下游环节的配合和协作,否则技术创新很难在整体上实现最优化设计和突破,所以技术创新网络能大大缩短了技术研发的周期,加快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为各创新企业赢得了时间。

  花卉是当今世界具有很大活力的产业之一,不少国家在花卉产业上已经成为世界有名的花卉出口国,满足国际花卉市场的需要。而我国花卉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有巨大潜力。

  素有“植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称的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全省大部分地区为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各种自然带垂直差异明显[1]。云南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八个纬度,属低纬度范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偏南,形成了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不分明。所以,云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不同季节、不同生物气候带的花卉品种。因此,得天独厚的生物气候条件为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

  据统计,云南省约有2500大多种,且它们多数为云南特有的奇花异卉和特产种。这些野生花卉在国内外最具优势的有花系列,如:山茶花、杜鹃花、报春花、木兰花、百合花、兰花、龙胆花、绿绒蒿。

  主要包括盆景观赏花卉和鲜切花卉,这里主要介绍鲜切花卉[3]。云南省是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到2003年,云南已发展鲜花种植基地11万亩,年产鲜花近23亿枝,花卉种植面积与鲜花产量居全国第一,且鲜切花销售量连续九年全国第一,为全国第一鲜花大省。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可食用花卉约97个科,100多个属,180多种[4]。常用的有梅花、玫瑰、百合、茉莉、南瓜花、荷花、薄荷、桃花、槐花、芦荟等[5]。而这些可食花卉在云南大都有栽培。

  但是,作为一个花卉链,仅仅将目标锁在鲜切花的生产和销售上是远远不够的。据研究调查可知,花卉的开发价值大小排列为:美容价值>

  药用价值>

  营养保健价值>

  食用价值>

  观赏价值。因此拓展花卉的利用价值,研究花卉的深层次加工技术,是使整个产业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解决云南花卉生产后顾之忧,保证云南花卉产业顺利升级发展的关键。

  21世纪,随着人类认识的再次飞跃,回归自然,香味养生,成为绿色环保和人类健康新时尚。目前,在人们逐渐“崇尚绿色,回归自然”心态的驱使下,无论食品、药品、还是化妆品、添加剂,人们都越来越追求天然的东西。而花卉是天然的、受污染小的、且兼有药用、食用、香用三重作用的植物,则备受人们的青睐。

  植物的花器官是植物生命代谢量最旺盛的一部分,且花的含水量很高,一般为60%~80%,所以花卉在采栽以后, 很容易发生失水、萎蔫、变色等不良反应,影响花卉的食用、观赏和加工等特性。为了获得具有良好食用特性和加工特性的花原料,对其进行干制加工。

  (4)冷冻升华干燥:是使花卉在冻点以下冷冻,水分即变为固态的冰,然后在较高真空度下使水分升华为蒸汽而除去。这种干燥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干制技术。它适宜于对热敏感、易挥发物质多的物料。能较好 的保持花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

  (5)微波干燥:欧美和日本已大量使用,我国也开始使用。它加热均匀,不会引起花卉外焦内湿的现象。

  (6)远红外干燥: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元件发出的远红外线被加热物体所吸收,直接转变为热能而达到加热干燥。这种干燥速度快,建设费用低,干燥质量好等优点。

  (7)其他干燥方法:近几年,国外开始采用减压干燥法。此外,表面活性剂干燥。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方法。

  花卉食品包括鲜花即食食品、鲜花烹调食品、鲜花饮料、鲜花酱、鲜花粉、鲜花罐头等。由于各国、各地区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鲜花即食食品、鲜花烹调食品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将鲜花磨成粉末,可用于烹调食品、糕点、色拉及饮料的配料。该技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鲜花的色、香、味及营养物质。

  主要是针对鲜花软罐头,采用一次性灌液和真空封口技术,严肃花卉罐头的变色和营养物质损失。

  对经过筛选和粉碎后的原料,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将其中所含的色素成分提取出来。

  最常用的方法是溶剂萃取,适用的花卉原料种类多。它采用各种适当的溶剂如乙醇、水、丙酮、石油醚等将花卉色素萃取出来。它是一种固—液萃取过程。萃取出来的色素需要经过一定的精制,以除去杂质成分,得到纯色素。还有组织培养法、粉碎法、压榨法、酶反应法、微生物法。还有近年来发展的微波萃取技术。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比传统的加热萃取色素效率高、能耗低、速度快[7]。

  花香料的应用源远流长。蒸馏技术对天然香料的提取工艺发展相当重要,阿拉伯人维森纳(Avicenna)就是用蒸馏法从玫瑰花中获得玫瑰水,导致香料制取的一大进步。17~18世纪,香料植物的栽培面积相继扩大,相应的蒸馏萃取技术也在不段得到改进。进入18世纪以后,用冷吸法提取鲜花净油进入了实用阶段,使受热易变质的鲜花精油提取方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进入20世纪后,采取液化丁烷在降温下进行萃取,使制品的香气有较大的改善。近年来,利用液态CO2在高压下进行萃取,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是极有开发前途的加工工艺。

  (1) 水蒸汽蒸馏法: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水蒸汽蒸馏法。物料受热后,挥发油和 水蒸汽一起被蒸发出来,然后进行分离。

  (2) 浸提法:利用挥发油能很好地溶解于某些挥发性溶剂中这一特性,从花卉中提取挥发油,再蒸除溶剂,制得浸膏。此法一般只适宜于香花的加工。

  (3) 超临界提取:该技术是利用溶剂在超临界状态下,对溶质有良好的溶解能力这一特性而完成分离的一项技术。近20年来,这一技术发展迅速,并被用于化工、石油、食品、医药、香料工业,以分离热敏性、高沸点物质。

  (4) 吸附法:天然花香料生产所应用的吸附多为物理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活性碳等。然后脱附回收溶剂,得到精油。用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吸附法以及压榨法等制备的挥发油类都是混合物,要想得到单一成分就需要近一步分离。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分馏法、化学法和层析法[8]。

  由于许多的花卉兼有食用、药用、香用的特性,人们除了对其食用和香用的研究外,对花卉的药用研究也特别多。主要是对花卉中所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生物碱类等物质进行提取One体育、分离研究。提取后作为高级食品添加剂加入到特制的食品中,生产专用食品与特殊食品。我国研究最多的是对金莲花、、槐花、金银花、月季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花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有:醇提法、温浸法、煎煮法、加碱浸提法、超声波法[9]。这些研究为花卉的保健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近一步开发利用花卉资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对云南省食用、药用、香用花卉资源优胜的分析,为我们花卉链建设中花卉的深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在政府的扶持下,及现代生物分离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冷冻升华干燥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下,结合云南现有的资源优势,必将推动云南省花卉来年建设中花卉的深加工向更高、更优、更大的方向发展。

  [1] 高昆谊.云南花卉资源的开发与市场前景[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2):54-56,82.

  [2] 刘中天.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1995,(1):29-30,28.

  [3] 高昆谊.云南花卉资源的开发与市场前景[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2):54-56,82.

  [5] 张小玲,童炳金.食用花卉的应用与开发[J].长江蔬菜,2002,(7):8-9.

  [7] 李巧玲.微波萃取技术在天然食用色素提取上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3,(10):60-61,64.

  [9] 丁利军,吴振辉,彩创海等.中黄酮类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20-23.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进行着大量的专用性资产的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常常进行这种投资以获得与大企业的合作[1]。研究Y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专用性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考察资源(能力)与绩效的关系是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但大多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直接考察资源(能力)―绩效间的简单、直接的关系,而完整的分析框架应该是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3]。现有的关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者们对于资产专用性创造价值的内在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系统[4]。周晓东和项保华[5]指出,竞争优势最终应当体现在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张敬伟和王迎军[6]主张,在研究竞争优势时,应该以产品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那么产品竞争优势是否会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会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学者们在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有研究探讨了不同治理机制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影响[7,8]。除此之外,学者们也研究了企业外部因素如环境动态性、产业技术水平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8,9] ,但现有研究对企业内部因素关注还不够。Teece[10]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于企业拥有的独特的资源,也取决于企业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创新是一种对资源进行组合的创造性活动[11],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价值的核心战略。一个有趣的研究问题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会影响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本文联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竞争理论One体育,实证研究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揭示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与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为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依据,也为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的经济价值及技术创新在发挥这种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指导。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指的是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置于其他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专用性资产是为了支持某些特定交易进行的投资,一旦形成,就会被锁定在特定的交易关系中,若再做他用,其价值就会贬值[12]。因此在供应商企业的专用性投资做出后,客户企业就有可能把供应商对自己的依赖作为谈判的筹码,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攫取更大份额的可占用准租。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来抑制机会主义风险。这些机制的形成与运行是需要成本的。因此,资产专用性增加了所有治理形式的交易成本[12],这将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负向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常常进行着大量的专用性投资,这是因为专用性资产具有价值创造效应。资源基础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资源与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就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使得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持续的高水平绩效[13]。Williamson[12,14]将资产专用性分为六种类型:位置专用性(site specificity)、实物资产专用性(physical asset specificity)、人力资产专用性(human asset specificity)、专项资产(dedicated assets)、品牌资产(brand name capital)与临时专用性(temporary specificity)。专用性资产是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所做的投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如当一家企业选择了某一个专用性的地理位置后,这种位置资源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是稀缺的,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难以模仿的,因为其他企业不可能或者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获得这种位置优势[15];专用性的人力资产是企业在与特定客户进行交易、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员工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逐步建立的,它同样具有较大程度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专用性资产构成了企业异质(heterogeneity)c稳定性(immobility)的资源,使企业获得了独特而又难于模仿的市场竞争优势[9]。专用性投资相比非专用性投资更有效率,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16];专用性资产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的传递, 特别是隐性知识更能促进合作双方核心能力及关键资源的积累和增长,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促进合作双方核心能力、关键资源的累积和增长[17]。不少学者发现专用性资产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18],从而加强企业绩效[19]。实际上,交易成本理论在强调资产专用性增加交易成本的同时,也认为专用性资产会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收入的增加,并指出当增收和(或)节支超过治理成本(交易成本)时,增加资产专用性才是允许的[1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价值竞争[6],产品竞争优势是一种价值优势,是顾客感知到的某些企业提供的比其他企业更加卓越的价值[20]。价值优势可以细分为功能优势、可靠性优势、便利性优势、价格优势等维度[21]。专用性资产使企业以竞争对手不具备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产品竞争优势。如位置专用性可以节约企业与客户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取得价格上的优势,而且在客户附近设立机构和驻派人员,企业能够对其需求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获得便利优势等;专用设备、工具等实物资产或者专项资产,提升了开发与工艺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可以创造功能优势、可靠性优势等。总之,恰当的专用性资产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形成差异化产品或服务,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产品市场中获取战略性竞争优势[2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从客户角度看,产品的最基本价值是低价格和差异化。产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上。差异化的产品可以通过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来锁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当客户的忠诚度提高时,其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23],有利于企业获得价格上的优势。当企业相比于竞争对手有更强的成本优势时,企业可以让客户以较低的代价获得相同的价值,或者以同样的代价获得较大的价值,有利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伙伴关系并增加市场份额。同时,成本优势也为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空间。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资源基础理论的代表学者Kay[24]认为,当企业将独特的能力(资源)应用于产业或市场中的时候,就变成了竞争优势。张敬伟和王迎军[6]在总结了不同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竞争优势分解及分析逻辑。该逻辑认为企业的各种能力(资源)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来创造顾客价值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也就是说资源优势是通过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的绩效。依据这一逻辑,专用性资产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会通过提高产品竞争优势来为企业绩效做出贡献。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 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即资产专用性通过产品竞争优势来影响企业绩效。

  技术创新可以降解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机会主义风险,从而改善企业绩效。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强,就越能够对专用性资产进行创造性地利用,其产品的实现难度也就越高,One体育竞争者就更加难以模仿,客户寻求替代者愈发的困难,对企业的依赖性更强。这样就降低了专用性资产遭受的机会主义的风险[7,9],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资产专用性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绩效。资产专用性建立了投资方与接受方间的相互依赖性[12],这种依赖性增强了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15],由此会极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的传递,有利于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开发和创新速度[17]。吴爱华等[25]的研究发现专用性投资有利于合作创新的形成,而合作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26]。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技术创新包括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两种形式。企业通过工艺创新,创造性地开发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工艺、设施,可以提高实物资产或专项资产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如前文所述,专用性资产可以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与绩效,从而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本文以我国中小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企业进行了较多的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具体来说本研究从2010年12月31日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中剔除以下公司作为研究样本:(1)在2010~2014年5年间对销量前5名客户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企业研发费用以及其他财务数据信息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2)企业在2010~2014这5年间出现过重大重组,如*ST、ST、PT的公司;(3)处于产业链下业中的企业。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这些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家具、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面临的客户主要是渠道中的中间商,其营所需的专用性投资并不明显[9]。本文从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CSMAR数据库,获得符合条件的269家企业2010~2014年连续5年的1345个平衡面板数据。

  (1)企业绩效。本研究采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具体来说,选择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来进行测量,销售净利率为净利润占营销收入的百分比。同时利用总资产报酬率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为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占期初与期末资产余额合计平均值的百分比。

  (2)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构成复杂,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对它的衡量方法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袁琳和赵芳[27]在其研究中采用“公司向前5名客户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值”作为在资产专用性上的投资程度的替代变量。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公司产品销售对象的固定及单一,增强测量的准确性,将样本企业限制在制造业上业的上市公司。这种做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其他学者如于茂荐和孙元欣[7~9]所采用。本研究采用以上学者的方法,利用“公司向前5大客户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百分比”来测量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在样本选择时去掉了处于产业链下业的企业。

  (3)产品竞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是顾客感知到的某些企业提供的比其他企业更加卓越的价值。这些价值具有多个维度,直接对产品竞争优势进行测量是困难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企业产品销售实践中,当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较弱时,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广告、销售人员及采用更优惠的销售政策来扩大销量,这些措施都会带来企业销售费用的增加。因此,企业投入的销售费用越多,表明其产品竞争优势越弱。在现有文献中,郑立东和程小可[28]借鉴Kale和Loon[29]的做法,利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收入来近似衡量上市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该值越大,企业的竞争地位越高。这说明销售费用与竞争地位间成反向关系。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地位越低,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越弱。因此,本研究采用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的负值来衡量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4)技术创新。国内外现有文献多以研发投入、研发产出来度量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主要用公司年度研发支出作为测量指标,研发产出主要用专利申请数来表示。张杰等[30]认为在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用专利数量作为创新活动的度量指标未必是一个有效的测度方法,使用企业层面的研发投入作为度量指标更具合理性。本研究支持这种观点,用公司年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

  (5)控制变量。企业绩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多数学者一样,本研究选择公司年龄、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运营效率、公司成长性、股权集中度作为控制变量。公司年龄用lnAge来表示。Age=Ti-T0+0.5or1,其中Ti=(2010,2011,2012,2013,2014),T0为公司首次注册年份。注册时间在当年的6月30之日前则加1,之后则加0.5。公司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来表示。财务杠杆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运营效率用总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公司成长性用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表示。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各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产专用性的平均值为31.28%,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资产专用性与销售净利率正相关,与产品竞争优势正相关,产品竞争优势与销售净利率正相关。各变量间的关系需要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精确的验证。虽然大多数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都没有超过0.5,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同时放在模型中进行回归。

  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需要检验数据的平衡性以避免变量不平稳而出现伪回归。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数据的平衡性。采用LLC检验同质单位根过程,采用 IPS、ADF、PP检验异质单位根过程。所有的变量在四种检验中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值(p值)都小于0.01,表明各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单位根,各变量稳定且存在长期均衡,回归不属于伪回归。

  各回归模型需要在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间进行选择。首先对各模型进行F检验,判断各模型应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模型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小于0.01,因此各模型适合于固定效应模型。然后对各模型进行 Hausman 检验,判断各模型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各模型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小于0.01,拒绝了原假设,表明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各模型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本研究选择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面板数据容易出现异方差与自相关,为了增加模型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EVIEWS 6.0中的带有怀特异方差调整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依据 Baron和Kenny[31]提出的检验中介作用的方法并按照温忠麟等[32]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来考察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的模型1 是企业绩效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控制变量中公司年龄、财务杠杆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公司规模、运营效率、公司成长性、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资产专用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16,p

  本研究利用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来检验调节效应。表1中的模型7表明,因变量为企业绩效时,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的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003,p

  在假O4和假设6得到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本文还试图检验技术创新是否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温忠麟等[33]提出了对“有中介的调节变量”进行检验的步骤,即“先检验调节效应,再检验中介效应”。表1中的模型7与9检验了两个调节效应,我们再考察资产专用性、技术创新及两者的交互项在加入产品竞争优势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1中的模型10的结果显示,产品竞争优势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530,p0.5),这说明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产品竞争优势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One体育即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会进一步通过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效应来影响企业绩效。

  (1)更换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企业绩效会受到其衡量指标的影响。销售净利率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衡量企业获利能力,而总资产报酬率则全面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得水平。本研究选择总资产报酬率代替销售净利率衡量企业绩效来检验本研究的稳健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假设同样是成立的。

  (2)重新选择样本进行检验。2011与2012年中小企业板增加了新的上市公司,我们重新选择2012年12月31日前中小企业板上市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86家公司在2012~2014年3年间的1458个平衡面板数据重做上述回归模型,本研究的假设也得到了检验。

  考察资源(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竞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利用我国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间的269家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资产专用性、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企业技术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增强资产专用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这表明在中小上市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双重效应中,“价值创造” 效应超越了“交易成本损失绩效”效应。这可能是中小企业在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时(后),建立了恰当的治理机制,从而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7,8]。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更倾向于采用非正式的关系机制来代替高成本的正式机制[34],利用信任、承诺、信息交流等关系规则来实现对专用性资产的治理,降低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通过合作来进行价值共创,发挥专用性资产的资源优势,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同时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大都是一些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投入往往较高,而在技术投入高的产业里,增加专用性投资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9]。因此,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嵌入到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中,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与发展。

  (2)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即资产专用性是通过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来增强企业绩效的。本研究从专用性资产这一独特资源视角,实证了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的分析框架[3]以及张敬伟和王迎军[6]提出的能力(资源)优势―价值优势―绩效优势的竞争优势逻辑链,打开了资产专用性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黑箱”。这也启示企业在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后,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响应客户的需求,将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3)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资产专用性是否能提高企业绩效,关键在于其所带来的“价值创造”与“交易成本损失绩效”两种效应的比较。企业在投入一定的专用性资产后,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促进下游客户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于茂荐和孙元欣[9]研究了产业技术投入在专用性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认为在技术投入高的产业里,增加S眯酝蹲视欣于提升企业绩效;而在技术投入低的产业中,增加专用性投资则不利于企业绩效。本文深化了他们的研究,即将调节变量从中观层次的产业技术投入深入到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即使企业处于技术投入水平高的产业,在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后,也不能被主导顾客及其所处的价值网络锁定而坐享其成,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整合专用性资产,进行价值创新,进一步创造性地获取专用性资产带来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4)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正向关系中,企业技术创新也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通过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被中介的调节变量。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资产专用性促进企业绩效的机制,证实了企业技术创新在发挥专用性资产的资源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便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以中小企业板的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企业大都是一些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这可能影响了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根据资源―行为―优势―绩效的分析范式,本研究只关注了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没有实证资产专用性如何能够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中间机制,今后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资产专用性促使企业采取了哪些行为来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最后,本文只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企业内部还有哪些因素会起到调节作用,这对企业发挥专用性资产的资源优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2]张敬伟,王迎军.竞争优势及其演化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3):1-10.

  [4]周俊,薛求知.交易专用性投资效应及治理机制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9):18-28.

  [5]周晓东,项保华.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6):104-107.

  [6]张敬伟,王迎军.双重视角下的竞争优势:内涵、代表性研究与基本分析单位[J].管理评论,2012,24(2):163-170.

  [7]于茂荐,孙元欣.专用性投资、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1):39-47.[8]于茂荐,孙元欣.专用性投资、关系机制与企业绩效[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2(1):150-156.

  [17]刘益,蔺丰奇.渠道伙伴关系中专用性投资的特点和作用:以日本汽车产业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6,9(6):81-88.

  [25]吴爱华,苏敬勤,杜小军.专用性投资、知识及环境对合作创新决策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11(4):569-576.

  [27]袁琳,赵芳.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相关性――基于上市公司A股市场的动态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44-50.

  [28]郑立东,程小可.宏观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地位与商业信用政策――兼与行业特征因素的综合考察[J].财贸研究,2014,(6):145-152.

  [30]张杰,郑文平,翟福昕.竞争如何影响创新:中国情景的新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56-68.

  [32]刂吟耄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化为各种“新兴发展的共性技术理念(后简称“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如“数字计算机技术”升华形成的“数字化共性技术理念”等)在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推广应用类再创新发展模式。所谓“理念”就是指规律性本质特征。

  本文探讨上述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其创新发展的标准都可归结为具有内在同一性规律的统一标准。这就是哲学思想早曾倡导过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针对自然科学技术范畴,是否适宜增补一点,即:

  对于自然科学技术范畴的整体、全局意义上,无疑“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对于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而言,则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使相对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形成与存在,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往往是滞后性的。毕竟“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创新发展的“内因、依据”,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则是创新发展必要适应的、有利性“外因、条件”。

  在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依然同针对科学技术整体、全局意义那样继续强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则容易导致忽视甚者摈弃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满足、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并无建树阻力。

  该技术观点,是发达国家、先进性“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推广与追求立竿见影效益、尽早占领市场的“捷径、同化”潮流。对其产生之根源,另文分析讨论。

  显然,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相对这种“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的“捷径、同化”潮流而言,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其“全”创新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必然是要付出持续更多的研究与时间(滞后)代价的(技术性研究的分野,将是具体实际、明晰确凿的)。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认知与正视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时,将能够超越(而非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与“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后来居上实现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相结合,达到“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模式。“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全”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

  “共性技术理念”在专业个性技术领域里应用与发挥的、充分必要的个性特征形态的深入性研究。

  这种技术观点之所以不可能忽视或摈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给予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开辟了付诸实践的有利性保障条件(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进步发展情形除外)。

  这一技术观点将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滞后性“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必然后来居上的一种发展进步道路。特别是针对普通工程技术产品领域,认知、正视与研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及其后来居上的规律性是必要、有益的。主要是事物本身内在性质规律的客观反映。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与“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两者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简单的、无需研究确认“精华”与“糟粕”的划分,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的全部或主体特征的,它是构成“捷径、同化”潮流模式的本质性标志(包括承袭既有遗留技术问题的无奈);

  “既有理念(非优)”不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的结合,是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而非“高标准”的技术进步,不足以代表发展进步的主流。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困难的正是必须研究提取“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中的精华部分与升华发展为先进、新颖、现实性优势特征的;它是构成“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本质性标志与存在建树阻力的认知过程;又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与一具体专业领域“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难产”并无矛盾,如当今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发展理念”的形成谈何容易;

  “发展理念优势”符合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结合,是“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经得起认真对比、论证检验与新的共识的抉择,代表着发展进步的主流。

  后者技术观点则主要反映为,主动进取、持续发展进步,直至实现这一轮到位为“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开头善始难,到位善终亦难。

  如涉及人为思想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前者反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一种绝对化倾向性;后者则反映为对于相对普遍的“优优融合互补”理念重新的共识。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其权威专家方面忽视或摈弃了“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步入了单纯“高起点”的、“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的、“捷径、同化”潮流与“半”创新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不承认其“半”创新发展技术形态的固有技术欠缺,不给予“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以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对比论证、检验共识的机会(后者又不能以“论文”方式公开,以免可能失去本应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使其“奉献无门”正是对于后者的遏制)。这些非积极性意义的反映,是否正是现实一些相对比较突出的、垄断性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弊病或隐患?

  具体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科学技术产品领域,现实既有“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就是典型的“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产物。近20多年来,“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创造累积的财富与使之成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代表的只是“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相对于机电式传统保护技术产品的进步,然而如今它相对于“全”数字保护理念技术无疑又是确凿地落后了。

  当前“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方面,针对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全”数字保护、“全”创新发展)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请求,何以再三再五不予置理、长久给予“拒之门外”?现实是多数?于是不以为然?然而终究是局部、暂时的,因为“半”的落后保守性质是人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现实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技术垄断”消极性因素反映,可能算不上是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性大问题,毕竟是其深入层次意义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现实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其主流的“技术转让”法定规范模式之外,针对“技术奉献”应该保障其具有同样法定规范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上述垄断性行业里对于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敞开法定规范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直接关系到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符合国家发展进步大局利益的。否则就为以“不予置理”来遏制“不同”研究成果问题,遗留下法律空白的滋生土壤。不难共识:

  ①融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优势因素等方面需要法制法规保障,传承与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的方面,同样离不开法制法规的充分保障。

  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科学性,能够成为将上述向消极性方面转化了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客观上,唯有将其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并使之继续发挥起支配作用的积极性意义,才是创新发展所期望的、相对充分有益的结果(也是互补融合优势)。

  ③对于“交流、奉献”目的的、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试建议:可否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给予同样奉献爱心的关注,随时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将可能建树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又一本质特色。

  ④与此同时,如果国家专业大企业,对于针对现行技术产品的固有技术欠缺请求“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者,是真诚欢迎(而非“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与国家反技术垄断法规精神完全一致、更是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特色的、模范的具体贯彻执行者。

  在“三个代表”思想精神指导激励下,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已经做出与继续展示自己典范的光辉,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研发活动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核心。现代经济社会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研发活动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研发活动计划的制定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内容,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要素资源、支撑产业或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竞争结构。研发活动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支撑环节,研发活动作用于其他各种不同因素,全面地影响企业乃至产业的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最终决定企业乃至产业的国家竞争力。因此,企业研发战略的选择自然成为其竞争战略的关键,企业只有在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保持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优势。

  企业要保持稳固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活动的力度。根据研发活动可利用内外资源不同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指企业有效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引进、模仿、合作开发、引进后再改进等途径,实现企业技术的升级和转化。相对而言,技术引进是高技术企业比较稳妥的研发活动形式,但引进的技术往往是别的企业成熟甚至快要淘汰的技术,因此,形成的竞争优势不稳定,更因为这些技术不在尖端和前沿,因而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以利用内部资源为主,依据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的自身知识基础,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整合知识和技术资源,企业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升级、转化、改造、创新。

  在自主创新中,既可以通过核心技术开发使企业拥有前沿尖端的技术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又可通过对企业现有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使技术产品的功能满足更高的市场需求。此外自主创新的成果可以申请专利形成技术垄断,因而,一旦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成功,可以形成企业稳固的竞争优势。但是,企业自主创新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风险大。由于技术创新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很大,很难预测。二是研发经费投入限制。经费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根本保证。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对研发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补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基本占GDP总量的3%。而我国用于研发的经费额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尽管1996年以来中国R&D经费支出总量有大幅度的增长,但2005年中国R&D经费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还不到美国1953年的水平(1.36%)。以上两方面的主要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主体。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新不等同于封闭式创新。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面临着抵御风险能力弱、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和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仅靠企业本身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采取合作的模式为企业破解以上难题提供了可能。

  第一,通过企业合作和产业集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企业自主研发可以直接获得和掌握核心技术,但往往费时耗力,而且要独自承担风险。而合作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和成本。合作可采取两种战略形式:一是与相关企业联合形成集群优势。产业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研发活动所用生产要素的聚集,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研发资金由多个企业聚集,既可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对资源的需要,又可以使技术创新的风险得到分散和降低。而且,在这种联合中,企业可以从产业的角度更好地预测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保证研发活动面向市场需求。二是瞄准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于一般企业来说,采取与一流企业合作而跟进发展的战略是明智的选择。在引进和模仿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创新周期,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取得优厚的回报。另外,企业要增强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瞄准高端产品制定研发规划作为战略基点。研发中要突出前瞻性,注重技术创新的广泛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第二,通过与政府的联系合作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研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一方面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解决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在制定预算中,要逐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投入,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企业要将研发活动放在重要位置,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经费占企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争取国家更多的科技经费投入和优惠贷款支持。企业既要认识自己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又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主动与政府联系与合作,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使政府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了解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际需求,为制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供决策参考。

推荐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